464回忆录24-《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除了天文观测,徐光启还计划开展宇宙探索的实践活动。他提出了“探月计划”,计划研制载人登月飞行器,实现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。“月球是地球的近邻,探索月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宇宙,还能为未来的星际航行积累经验。”徐光启在科学院的会议上说道。

    探月计划的研发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。科学家们首先研制了无人登月探测器,用于探测月球的地形、地质结构与资源分布。无人探测器采用了热气球与火箭相结合的动力方式,既能在地球大气层内借助热气球升空,又能在进入太空后通过火箭推进器加速。探测器上配备了高清摄像机、地质分析仪、资源探测器等设备,能够全面收集月球的相关数据。

    经过多次试验,无人登月探测器成功发射并着陆月球。探测器传回的月球图像清晰地展示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、月海等地形地貌;地质分析数据表明,月球上富含氦-3、钛、铁等矿产资源;资源探测器则发现了月球两极存在水冰的迹象。这些发现让科学家们兴奋不已,为载人登月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    载人登月飞行器的研制是探月计划的核心。科学家们借鉴了“鲲鹏号”热气球与潜艇的设计经验,采用了高强度的合金材料与密封结构,确保飞行器在太空环境中的安全。飞行器的动力系统采用了蒸汽火箭技术,通过燃烧煤炭与酒精产生蒸汽,驱动火箭推进器,既环保又高效。同时,飞行器上配备了生命维持系统、导航系统与应急逃生系统,为航天员的安全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。

    为了选拔与培养航天员,南夏成立了“航天员训练中心”。训练中心的选拔标准极为严格,不仅要求航天员具备扎实的科技知识与良好的身体素质,还要求他们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与应急处理能力。选拔出的航天员将接受为期两年的系统训练,包括失重环境适应训练、太空操作训练、应急逃生训练等。

    首批航天员中有一位年轻的科学家名叫张衡,他不仅精通天文学与物理学,还擅长机械设计与操作。在训练过程中,他表现出色,很快掌握了各种航天技能,成为了载人登月计划的核心航天员。“能够参与探月计划,是我一生的荣幸。”张衡激动地说,“我期待着踏上月球的土地,为人类的宇宙探索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

    红毛夷得知南夏的探月计划后,震惊不已。他们虽然在科技领域有所发展,但在天文观测与宇宙探索方面,远远落后于南夏。他们试图通过间谍窃取探月计划的相关技术,但在南夏严密的安保系统面前,一次次以失败告终。

    “南夏的科技发展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,宇宙探索将是未来科技竞争的新领域。”红毛夷的科学家们无奈地承认。

    经过多年的努力,南夏的载人登月飞行器终于研制成功。发射当天,广州的发射场人山人海,景熙帝、太子慕容彦、徐光启等文武百官与百姓们齐聚一堂,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。

    随着发射指令的下达,载人登月飞行器缓缓升空,穿过大气层,进入太空。飞行器在太空中平稳飞行,航天员们通过舷窗欣赏着美丽的地球与深邃的宇宙。经过几天的飞行,飞行器成功着陆月球。

    张衡走出飞行器,踏上月球的土地,他举起手中的南夏国旗,高声喊道:“南夏的脚步,踏上了月球!”这一刻,发射场沸腾了,南夏举国欢腾。

    航天员们在月球上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科学考察,采集了月球的岩石与土壤样本,安装了天文观测设备与资源探测设备。他们还在月球上留下了刻有“科技兴邦,文化传承”的石碑,彰显了南夏探索宇宙的决心与信念。

    载人登月计划的成功,标志着南夏的科技发展进入了宇宙时代。徐光启站在发射场,望着返回地球的飞行器,心中满是感慨。他知道,月球探索只是宇宙征途的第一步,未来,南夏还将探索火星、木星等行星,甚至走出太阳系,探索更遥远的宇宙。

    在科技与文化的双重驱动下,南夏的宇宙探索事业将不断前进,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力量。而这股探索的精神,也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南夏人,勇于创新,敢于突破,在星汉征途上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。

    五十一、文明共鸣:全球非遗联盟成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

    科伦坡的国际会议中心内,灯火辉煌,气氛庄重。来自世界五大洲五十多个国家的代表齐聚一堂,共同参加全球非遗联盟成立大会。这是南夏倡议发起的全球性非遗保护与发展组织,旨在推动全球范围内的非遗技艺交流、保护与创新,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合作,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

    李东阳作为南夏的代表,担任大会的**。他站在**台上,目光扫过台下的各国代表,声音洪亮而坚定:“非遗是人类文明的瑰宝,是历史的见证,是文化的载体。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,非遗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,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。成立全球非遗联盟,就是要搭建一个全球性的交流合作平台,让不同国家、不同民族的非遗技艺相互借鉴、相互融合,让人类的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创新,在创新中发展。”

    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。各国代表们深知,非遗的保护与发展不是一个国家的事,而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。随着全球化的加速,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,非遗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,在促进文明对话、增进民族理解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    大会审议并通过了《全球非遗联盟章程》,章程明确了联盟的宗旨、目标与职责:推动全球非遗技艺的普查、记录与数字化保护;促进各国非遗技艺的交流与合作,组织技艺展示、培训与研讨会;推动非遗技艺的创新与产业化发展,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非遗产业的竞争力;加强非遗领域的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,共同应对非遗保护与发展面临的挑战。

    全球非遗联盟的组织机构包括理事会、秘书处与专业委员会。理事会由各国代表组成,负责制定联盟的发展战略与重大决策;秘书处负责联盟的日常运营与协调工作;专业委员会则按照非遗的类别,如纺织、制瓷、金属工艺、绘画等,开展专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。

    南夏当选为全球非遗联盟的首届轮值**国,徐光启被推选为联盟的首席专家。“南夏在非遗保护与科技融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我们愿意将这些经验分享给世界各国,与大家共同推动全球非遗事业的发展。”徐光启在致辞中说道。

    大会期间,各国代表纷纷展示了本国的非遗精品与保护成果。中国的云锦、藏羌织绣,埃及的莎草纸画,印度的纱丽编织,希腊的青铜铸造,非洲的木雕艺术,美洲的印第安织毯等非遗制品齐聚一堂,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丰富性。

    同时,各国代表还围绕非遗的数字化保护、产业化发展、跨文化交流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。南夏的代表分享了非遗数字化工程、跨洲非遗联合工坊的建设经验;埃及的代表介绍了莎草纸技艺的传承与创新;印度的代表讲述了纱丽编织产业的发展历程。各国代表相互学习、相互借鉴,达成了多项合作共识。

    大会期间,还举行了全球非遗博览会,来自各国的非遗工匠现场展示了自己的技艺,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观。南夏的云锦匠人现场演示了盘金绣的技艺,景德镇的制瓷大师展示了智能控温柴窑的烧制过程,撒马尔罕的工匠则表演了金银错丝的工艺。观众们纷纷驻足观看,对各国的非遗技艺赞叹不已。

    全球非遗联盟的成立,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支持。联合国的代表在大会上致辞,高度评价了全球非遗联盟的成立,认为这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,并表示将积极支持联盟的工作。

    红毛夷的代表也参加了大会,他们虽然在过去与南夏存在竞争与冲突,但在非遗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上,也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。红毛夷的代表表示,愿意加入全球非遗联盟,与各国一道推动非遗事业的发展。

    “文明的交流与合作,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。”李东阳对红毛夷的代表说,“过去的竞争与冲突,不能阻碍我们在文化领域的合作。希望我们能够以全球非遗联盟的成立为契机,增进相互理解,推动文明共生。”

    全球非遗联盟成立后,迅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。联盟组织了全球非遗技艺普查,建立了全球性的非遗数字档案;举办了首届全球非遗技艺大赛,促进了各国非遗工匠的交流与竞技;启动了“非遗扶贫计划”,帮助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通过发展非遗产业实现脱贫致富;推动了非遗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,规范了非遗的保护与发展。

    南夏作为轮值**国,积极履行职责,推动联盟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。徐光启带领科学院的专家团队,为各国提供非遗数字化保护与科技融合的技术支持;李东阳则代表联盟与各国政府进行沟通协调,推动各项合作项目的落地。

    在全球非遗联盟的推动下,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,人类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发展。非遗技艺在科技的赋能下,不断创新,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;不同国家、不同民族的人们通过非遗这一纽带,相互理解、相互尊重,共同构建着人类命运共同体。

    李东阳站在国际会议中心的门口,望着眼前的景象,心中满是感慨。他知道,全球非遗联盟的成立,只是人类文明交流与合作的一个开始。未来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但他坚信,只要各国携手共进,秉持开放包容、合作共赢的理念,就一定能够守护好人类的文化遗产,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,共同开创一个更加繁荣、和谐、美好的未来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